晋江人文荟萃,包容开放,素有“声华文物、雄称海内”、“泉南佛国”、“海滨邹鲁”之美誉。如今,这里不仅仅是“爱拼会赢、敢拼善赢”的代名词,更是各界精英聚集之所、人才辈出之地。 靠人才,晋江市稳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综合创新能力名列全国县级市前十位,基本竞争力连续十届居全国第5-7位;靠人才,晋江形成了纺织服装、制鞋、陶瓷建材、食品饮料、玩具文具和制伞等一批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产业集群,培育了6个年产值超百亿元产业集群、373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35家上市公司,涌现了52个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单位,迈开了建设现代产业基地的坚实步伐;靠人才,晋江打造了中国鞋都、中国伞都、世界茄克之都等14项地标性区域品牌、119枚“国字号”企业品牌、25万家市场终端,是名副其实的“品牌之都”。晋江用一连串骄人的成绩,用最鲜活、最生动的实践,奏响了“人才强市”的华美篇章。
当好月老——重才引智破冰解履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在其它地方还在争论“姓资姓社”问题的时候,晋江就悄悄通过“三闲”起步、“三来一补”过渡,拉开了民营经济“摸黑赶路”、“变通创业”的序幕,一大批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凭借着初生牛犊的冲劲、敢为人先的闯劲,这些企业在晋江大地异军突出,迅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因素。
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技术力量、管理水平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慢慢突显。而那时,整个晋江称得上人才或者“土专家”的寥寥无几,企业只能通过聘退休工人、邀国企技术人员业余兼职来解决技术难题。
面对人才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晋江市委、市政府大胆迈出了重才引智的第一步——1985年设立晋江市人才交流中心,负责引导鼓励和分配安排大中专毕业生到求贤若渴的民营企业工作,为企业招才引人牵线搭桥、扮演月老。人才交流、人才入企,这一破冰之举,迅速吸引了各界关注的目光。一时间,全国各地反响强烈,争相效仿。
筑巢引凤——八方人才竞相涌入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晋江民营企业纷纷完成原始积累,向产业集群阶段发展,并开始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然而,“一流的设备”需要“一流的人才”才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推进整体性的人才资源开发成了当务之急。
面对这一现状,晋江市委、市政府顺时应势,主动作为。1993年出台了《晋江市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到晋江工作。1999年成立全国首家设在县域经济体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引进博士后高端人才57名,占泉州地区引进数量的60%。2001年出台《晋江市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规定》,推出更富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优惠措施。2002年创办晋江市专家活动中心,聘请36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专业建树颇丰的专家学者作为市政府专家顾问团。近年来,又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数度对人才政策进行修订,特别是今年4月份出台了《关于加快引进优秀人才的若干意见》和全国县级市首份《优秀人才认定标准(试行)》的“1+1”政策,优惠措施涵盖人才津补贴、住房保障、创业扶持、科研经费资助以及户口迁入、家属就业、子女就学、医保社保等方方面面,是迄今为止晋江最全面、最系统、最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优惠力度在国内县级市亦属罕见。
在优化政策环境的同时,晋江市委、市政府积极打造各类引才载体,设立市中心人才市场和福建鞋服专业人才市场,开通“侨乡人才网”,定期组团异地招才引智,举办企校人才合作峰会,规模化、网络化集聚人才,推动人才供需的有效对接。依托重大科研和重大项目,以项目实施带动人才引进,先后有200多家知名企业与8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长期开展人才合作,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5个、省级技术中心24家, 52个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单位,金保利、国辉两家企业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分别与中科院姚建年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石碧院士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委托培养,等等。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通过上述一系列组合拳,晋江企业迅速聚集了一大批优秀适用人才、一大批急需紧缺人才。“我在晋江工作了近20年,人生最宝贵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晋江,我已经将这里当家,将继续为之奋斗。”浔兴拉链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的第一个大学生——张田的这番话,道出了人才对晋江这片热土的挚爱。
自我造血——育才工程浓墨重彩
“输入性”引进人才固然重要,但是加强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自我造血”更是治本。晋江市委、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
为帮助“草根出身”的晋江民营企业洗掉“泥脚丫”,晋江市启动实施了“民企111”培训工程,着力打造晋江大讲堂、财智论坛、博士后讲坛、北大总裁研修班、青商财俊班、企业精益管理培训班、HR职业经理人沙龙等高端培训平台,通过柔性引进或聘请海内外学界权威、业界专家为晋江民营企业传道、授业、解惑,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
推行“政企联动、校企合作、产学互进”,发展本地职业教育,是晋江“育才工程”的一大亮点。目前,晋江2所高等职校、6所中等职校纷纷主动对接晋江民营企业人才需求,开设了服装设计、鞋类设计与工艺、动漫设计与制作、玩具设计与制造、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本土急需的专业和培训项目。金龙、恒安、安踏、浔兴等企业联合创办的泉州轻工职工学院,更是与台湾首府大学、弘光科技大学、南亚技术学院、大华技术学院合作办学,引进台湾先进职教模式,打开了晋台人才培养合作的先河。
此外,恒安、浔兴、凤竹等众多企业分别在华侨大学、福建经济管理学院、天津工学院设立了恒安机电班、SBS拉链学院、凤竹函授班,委托培养企业员工。
人才培养正实现由政府主导向社会整体推进的战略性转变。
多管齐下——构筑人才理想家园
“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就一定要有好土”,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恰恰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也是对晋江“人才发展战略”的最好注释。
晋江市委、市政府每一次作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时,无不把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基于这样的共识,晋江市始终加大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激励力度,坚持用环境吸引人才、用服务凝聚人才。
提升城市品味,是晋江构筑人才理想家园的一大举措。自2009年起,晋江市结合实施城建提速战略,大力推进“九大组团、三大体系”建设,918亩的生态人工湖以及万达广场、世茂御龙湾、世贸中心、宝龙城市广场等大型高档房产项目相继动工,晋江史上规模最大的“造城运动”轰轰烈烈。
为使人才引得进、且留得住,晋江开出了“引进人才只要符合条件,可免租入住人才公寓或享受最高80万元的购房补贴或申购竞购参照经济适用房定价的人才住房”。在城市快速发展、房价日益看涨的情况下,如此优厚待遇,晋江对人才的重视可见一斑。
加强人文关怀,是晋江构筑人才理想家园的又一举措。几年来,晋江坚持用包容开放的海洋性格,兼容并蓄外来移民文化。专门出台了《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制度》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15条”,到晋江工作的外来引进人才一律享受“市民待遇”。同时先后推荐400多名优秀人才参选参评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十佳青年、荣誉市民、美丽晋江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在晋江随处可见。
提供优质服务,是晋江构筑人才理想家园的另一举措。市镇两级均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人才办,并在10个重点行业协会和188家产业集群核心企业设立了人才工作联系点,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统筹各方资源抓好人才工作。建立各级领导挂钩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及时帮助在晋人才解决实际困难。依托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设立人才综合服务工作室,开通人才服务热线,为各类优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休闲娱乐、学习培训、创业援助以及组织人事关系挂靠、人事咨询仲裁提供完善服务。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晋江“人才强市战略”的指引下,“飞行”院士、“候鸟”教授,乃至“洋”专家纷至沓来。截至2011年8月,晋江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2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比重的16%,人才已成为引领晋江建设转型升级示范区、城乡统筹先行区、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区的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要素之一。
经济强市,幸福都市,人才热土。晋江,正依靠人才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传奇。
链接:
晋江新一轮人才政策解读
2011年4月23日,晋江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引进优秀人才的若干意见》和全国县级市首份《优秀人才认定标准》的“1+1”政策,全面吹响“人才强市”新号角,为晋江新一轮跨越发展吸引集聚各类优秀人才。
人才评价“多元、客观”。破除“文凭+职称”的传统思维,按照“突出业绩、体现能力”的原则,采取多元评价要素认定优秀人才。认定标准既包括在相当层次上获得荣誉、奖项、资助,担任专业职务,入选人才计划,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取得相当层次的学位、职称、职业资格等;又立足本地实际,将年纳税额超100万元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优秀技术骨干纳入了认定范围。在横纵向比较的基础上,将优秀人才分成六个类别,第一至第五类人才为高层次人才,第六类人才为实用型人才,从而形成一个覆盖广泛、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的优秀人才认定体系。
政策措施“务实、给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人才津补贴政策。常年在晋江工作并连续缴交社保的第一至第五类人才,每人每月享受10000-500元的工作津贴;短期工作服务的,一次性给予10000-2000元的交通补贴。住房保障政策。采取实物配置与货币补贴、个人申请与企业配额相结合方式解决人才住房问题。“个人申请方式”适用于第一至第五类人才,即常年在晋江工作且没有住房、未曾享受过住房优惠政策的第一、二类人才,可免租入住不少于140平方米、12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或享受80万元、40万元的购房补贴;第三、四、五类人才,可享受20万、10万、5万元的购房补贴。“企业配额方式”适用于第六类人才,即按年纳税额100-500万元、500-1000万元、1000万元-1亿元、1-5亿元、5亿元以上五档给予每家企业不等的人才住房申购竞购指标,单套住房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售价参照经济适用房标准确定。创业扶持政策。对优秀人才自带技术、项目、资金到晋江创业,项目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的,按A、B、C三类推荐等级予以扶持,可分获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总额最高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的科技创新贷款贴息,不少于200平方米、150平方米、100平方米的三年免租金工作场所,以及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等。科研经费资助政策。优秀人才带高新技术成果到晋江转化落户,纳入本级科技计划的,给予2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纳入泉州市级以上科技计划的,按上级扶持资金总额的50%配套;特别重大的研发项目,“一事一议”给予更大力度扶持。其它优惠政策。包括允许落户和家属户口随迁,进入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受编制员额限制、专业技术职称就高续聘以及社保、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
适用范围“明确、弹性”。政策适用于引进到晋江市创业或高等院校、医疗卫生单位、民营企业工作的优秀人才。籍贯不作限制,从市外引进的晋江籍人才也纳入适用范围。引进方式体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原则,引进人才可既迁户口、又转关系,也可不迁户口、不转关系。(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