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记者 黄怀 通讯员 陈媛 图/受访者 提供)
加强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厦门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加快推动发展动能向依靠科技创新转换,目前累计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13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65家。
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人才的潜心付出。全市各类人才在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主动担当作为,形成了一批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成果,构建以人才为主引擎的科技创新动力机制。
啃下硬骨头
强“芯”路上的奋进者
他用技术创新改变了世人对中国硬科技创造的看法,脚踏实地又敢于突破,他就是厦门市拔尖人才、全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拼搏在强“芯”道路上的奋斗者。
芯片被称为“工业粮食”,代表了制造领域最精密的工艺,全磊光电就是一家专注于光通信和智能传感应用外延片/芯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但全磊光电在厦创立之时,在业内人士看来,光通信和智能传感应用的半导体外延片想要产业化,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当时觉得困难就意味着机遇,科技工作者更要践行创新超越、勇攀高峰的精神,因此我选择做这件难而正确的事。”初创期间,张永与二十余位技术伙伴,“泡”在200平方米的洁净车间里,每天24小时两班倒,穿着只露出两只眼睛的工作服,潜心研究、不问得失。张永说,“搞科技创新要有‘工匠精神’,半导体光电材料的研发,往往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始终在车间、在一线,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高科技型企业来说,人才团队是第一位。目前,全磊光电已集聚200多名人才,其中,专业工程师近40名,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达2000余万元。如何在关键技术和材料上实现自给自足,是张永和团队努力的方向,为此全磊光电为技术人才专门开辟职业发展通道,让人才能够潜心专注技术创新。“公司能够留住人才,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张永看来,近年来厦门人才政策一脉相承而且更加系统完善,对人才关注的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均配套支持。更让张永感到欣喜的是,厦门将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纳入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培育,深度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
值得一提的是,张永带领团队在光通信和智能传感应用外延片、芯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弥补了行业近二十年的缺“芯”之憾。全磊光电也成为境内唯一稳定量产高性能激光器和探测器外延片的公司,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数十项,获得专利超30项,助力厦门成为“中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重镇”。
“全磊光电从零起步,紧抓人才资源与技术创新,利用4年时间实现产值营收破亿元。”展望未来,张永信心满满,“新的一年,我们将建设全磊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园,在厦门这片创新创业沃土,将全磊光电打造成为一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高科技型企业。”
二十年磨一剑
新材料赛道的破“零”者
像张永这样在产业细分领域中坚守拼搏、勇立潮头的人才还有很多,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厦门市“双百计划”人才秦明礼就是其中一位,他深耕新材料领域二十余载,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秦明礼联合创办的钜瓷科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国内高品级氮化铝粉末制备技术从0到1的突破,其氮化铝粉体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最好水平,高导热氮化铝精密部件等工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目前全国规模第一、全球头部的氮化铝粉体研发生产企业。
其实早在20多年前,秦明礼在读书时就开始了氮化铝方面的研究,在高品级氮化铝粉体制备及其精密部件成型技术方面积累了多项专利技术和研究成果,历经7年的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实现高品级氮化铝粉体量产。“解决高品级氮化铝原料的难题,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秦明礼介绍,自己还是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院长,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为钜瓷科技输送了3名优秀博士生,目前,企业已吸引160余名高素质技术人员,为实现高品级氮化铝产品完全国产化替代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回忆起自己和厦门这座城市的缘分,秦明礼说,当年和大学室友、朋友们决定在厦门共同创办钜瓷科技,首先吸引他们的是厦门优越的营商环境,创办初期通过厦门“双百计划”人才政策获得百万资金支持,通过全国新材料创新创业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资本青睐,得到了厦门高新科创天使创业投资有限公司600万元的投资,帮助企业走过初创时期最艰难的时刻。不仅如此,厦门市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政策,让钜瓷科技有机会拿到土地并建成了3万多平方米的新材料产业园。厦门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为人才引领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与活力,钜瓷科技研发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70%。
“只有掌握关键技术,才能拥有话语权,这是时代赋予科技人才的使命,也是我们毕生坚持的事业。”秦明礼表示,将发挥创业者与学者的“双重身份”,通过产学研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将更多高校内研发的新技术、新成果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