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人才网
招聘职位
现场招聘
校园招聘
人事档案服务
在线客服
切换到用人单位
登录/注册
亲友团打气鼓劲 创业者坚定前行
发布时间:2018-05-04
由海沧区委宣传部与厦门日报社合作,在“家访”大型策划栏目中特别设置的《耕读海沧 家风佳话》栏目仍在进行中。本周我们走进两位海沧创业者的生活,记录他们的奋斗轨迹。
创业者的奋斗,是在浪潮里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我们从故事里读到了他们的坚韧、顽强与努力。但奋斗的历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当他们身体疲累回家时,家庭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最温馨的港湾;当他们迷失方向归来时,家风家训成为指引他们心灵最明亮的那一盏灯。
每一个创业者不懈的奋斗,都成为推动海沧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国际一流海湾城区的动力。而高素质高颜值国际一流海湾城区的建设成果,又反哺惠及一个个创业者的家庭——这其中耕读文化、家风建设浸润着他们,成为他们继续向前的源泉所在。
海沧的家风佳话,我们一起阅读,我们一起感受。
本组文/本报记者 罗子泓
本组图/本报记者 何炳进
父母向亲友借钱 支持他追逐“艺术梦”
主题词: 支持
●出镜家庭:王鹭鹰,38岁,青年雕塑家;妻子聂农,34岁;父亲王跃福,60岁;母亲柯琼华,62岁;女儿王诗晴,11岁;儿子王义钧,5岁;姑姑王凤美。
●家庭地址:海沧区东孚街道后柯村
●新愿:希望全家幸福健康,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彼此,并争取在今年带爸妈坐一次飞机;也希望自己的汉字雕塑能到达世界上更多的地方,为增强本土文化自信作贡献。
本报记者(右一)与王鹭鹰(左三)一家的合影。
从小到大,王鹭鹰都在走着一条别人眼里不那么寻常的路:报考美术学院、放弃收入稳定的工作、憋着要“办展”……
2004年,王鹭鹰的成名作《人间百态》问世,他如愿办了个展。时逢漳州花博会筹办,主办方看中他的雕塑,想和他洽谈。小伙子第一次谈大生意,只带20块钱买了张去程车票。“谈不成我就走路回来!”王鹭鹰说,合作谈成后,心里满是难以言说的兴奋,拿到主办方预付的定金,这才有钱买回程车票。
当时的辛苦心酸,而今他一笑而过,但背后一路的坎坷波折,他自己最懂。现在他的雕塑事业走上了正轨,自己还获得“最美家长”“厦门青年五四奖章”“福建省乡村好青年”等荣誉。他总说,这份成功不只是属于自己,更是全家人的。家人们的默默付出、全力支持,构筑了家中和谐上进的氛围,也直接助力了王鹭鹰的成功。
小溪里黏糊糊的高岭土是他的创作原料,田埂上的黄牛是他的第一个雕塑“模特”。王鹭鹰从小对雕塑产生浓厚兴趣。后来报考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经过一年训练,他从数百人中脱颖而出,以厦门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工艺美院雕塑系。这时,王鹭鹰才真正踏入艺术的大门。
在王鹭鹰的回忆里,厚厚的橡皮屑最难忘。他说,当时他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所以时常向同学讨教,“谁杯子画得好,我就向他请教;谁瓶子画得好,我就让他指点。”一遍遍练习,直至晚上10点熄灯,他还舍不得放下画笔。一开始,他买了个小夜灯在床头照明,后来怕影响同学睡觉,干脆用一块遮光布把床全围上。画得不满意就擦,画累了倒头就睡,以至于每天早上醒来,他都能从自己的床板上扫下厚厚一层橡皮屑。
毕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怀揣“办展梦”的王鹭鹰放弃了每月三四千元的工艺品厂工作,在外租房,开始闷头创作,“那时是2001年,三四千元已经是高工资了。大家都说我傻,不该辞职。”实现梦想并非易事,作品卖不出去,买材料又费钱,他很快就花光了积蓄,回到海沧家中。
爸妈嘴上虽然也会念叨,但还是腾出了家中种蘑菇的破土房给儿子当工作室。聂农当时在广州从事外贸工作,她在王鹭鹰低谷时走进了他的人生——“她给我发短信说,广州艺术氛围好。要么我去那儿做雕塑,她养我;要么她辞职来厦门,陪我一起打拼。”
王鹭鹰说,爸妈是朴实的农民,也不知道做艺术工作出路几何,但他们总是默默支持,“报考工艺美院的门路,也是他们去打听来的。”还有很多事他后来才知道:上工艺美院时每周的100元生活费,是父母东拼西凑向亲戚朋友借来的;每每外出做事情,深夜才归,爷爷也总会一个人守候在工作室门口。
幸福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在聂农眼里,爷孙仨辈人虽都不善言辞,可咬定了目标做起事来,却比谁都要有韧性。“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现如今,这句家庭信条已从爷爷辈一直践行到了王鹭鹰夫妻俩身上,就连培养子女的专注力和品德时,他们也很少讲大道理,而是亲力亲为地用行动感染下一辈。
不忘父辈教导 他做公益反哺社会
主题词: 坚持
●出镜家庭:陈兴恩,43岁,厦门九星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坚定,47岁,厦门坚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意总监;何娇莲,23岁;张宏,30岁;陈诗翔,26岁,厦门九星贸易有限公司员工。
●家庭地址:海沧区海富路附近
●新愿:家庭平安,事业稳步前进。只有更好地发展自己,才能力所能及地帮助到更多需要关注的人。
本报记者(左二)与陈兴恩(右一)及其公司员工、朋友的合影。
陈兴恩在海沧小有知名度——他的奋斗史为不少人所知,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同时,还因为他创业成功后,践行公益,将汲取自家乡和海沧的文化,以公益的形式反哺这个城区的人们。
1998年,陈兴恩从宁德市周宁县来到海沧,做起建材批发生意。一开始生意并不好做,但陈兴恩诚信肯干,慢慢地积累起人脉和口碑:有一个用户反映胶水质量问题,他就挨家挨户走访订购这批产品的客户,用更高的价格替换回问题胶水,还主动承担了所有返工费用;接到订货电话时,哪怕对方只是要一颗钉子,陈兴恩也总会兴高采烈地出发,第一时间送货上门……他腿脚不便,但就是这样坚持着,生活平淡清苦,家中的妻儿没有抱怨,给予他最强大的支持。
机遇出现在2003年,海沧迎来发展机遇,人口和装修建材需求的渐增,使得陈兴恩的生意有了起色,家庭生活也逐渐步入稳定。2005年,恰是建材生意最如火如荼的时候,陈兴恩却经历了创业以来起伏最大的一次波动:公司四五名骨干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出外闯荡。门店没人帮忙照看,生意没人一起打点,这可怎么好?幸运的是,十多名默默支持着陈兴恩的员工留了下来。
“我们跟着你干!”陈兴恩回忆说,虽然大多数员工都刚从学校毕业,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培养,但他们的支持给予了自己继续前行的勇气。时至今日,公司过半员工已跟着陈兴恩干了10年,时间最长的,甚至已是第18个年头。如果说,家庭是陈兴恩创业之路上的后盾,那么陪伴着他一路奋斗的工作伙伴则是他的左膀右臂,给予他越走越远的动力。
正如长辈们为他取的名“兴恩”一样,创业成功后,陈兴恩开始用知恩感恩的情怀来实现长辈期望,用参与公益的方式来反哺社会:2006年,在了解到海沧区锦里和东孚两所特殊教育学校硬件设施缺乏的情况后,陈兴恩自掏腰包,花了两万多元为孩子们采购来彩电、空调;为鼓励市民积极生活,健康向上,陈兴恩出资近六万元,为海沧区徒步运动协会捐助物资。此外,陈兴恩夫妇俩还慷慨解囊,捐助40多万元参与老家自来水、村道等公益项目建设,为贫困大学生和务工人员提供费用扶持和工作岗位。
“我经历过困境,所以明白困境中的人最需要什么。”陈兴恩说,自己年幼丧母,又落下病根导致腿脚不便,父亲作为家中唯一劳动力不得不外出打工,他和两个姐姐也就此成了留守儿童,自理生活。尽管生活艰辛,陈父却从未在孩子面前有过怨言,反倒是教导他们,要将心比心,善待他人。好友黄坚定说陈兴恩的所作所为是“点滴之善”,用涓涓细流给许多受助者送去了温暖。
“首先做好自己,才能帮助别人。”现如今,陈兴恩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在教育子女时,他也会用分享的方式,叙述父辈和自己奋斗的故事,将这样的好家风继续传扬下去。
相关推荐
市人才服务中心走访慰问共建部队
发布时间:2023-09-04
市人才服务中心直属党委 组织党员走进松毛岭探访长征第一村
发布时间:2023-09-04
市人才服务中心直属党委举办党员夜校
发布时间:2023-08-08
市人才服务中心直属党委举办“学习新思想 奋进新征程”知识竞赛
发布时间:2023-08-08
市人才服务中心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3-08-08
市人才服务中心开展廉洁文化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3-08-08
市人才服务中心开展 “七一·爱心结对”走访慰问活动
发布时间:2023-08-08
市人才服务中心举办“留厦来·更精彩”2023厦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专场直播活动
发布时间:2023-08-08
厦门人才市场举办国资国企专场交流会
发布时间:2023-08-08
“稳就业 促发展”厦门大学专场招聘护航求职路
发布时间: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