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吴斯婷)东海之滨,大厦之门,潮涨风起,百舸争流。厦门,这座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新创业的热土,吸引各类人才不断涌入,成为“城市合伙人”。
人才是厦门发展的核心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市人社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全力推动人才强市战略,强化高端人才和基础人才引育,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突出对台特色优势,优化提升人才服务,多措并举为厦门率先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海纳百川,群英荟萃。十年来,厦门引才育才成效显著、特色鲜明。全市人才总量从63万上升到147万,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超过3600人,各类人才总量位列福建省首位;每万人大学受教育比例从17.8%增长到26.94%,位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多次获评“最佳引才城市”“海创人才吸引力城市”,各类人才的活力在厦门竞相迸发。
32岁评上高级工程师
享受多项人才福利
“如果厦门没开展职称试点改革,我就评不了机电元器件专业的职称,只能报其他专业了。”回忆职称评审经历,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厦门金越电器有限公司金工厂总工程师何临江博士感慨地说。
2018年,何临江来到宏发电声工作。2020年,厦门市人社局率先全省开展机电元器件专业的职称改革试点,委托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实施。何临江赶上了这趟“首班车”。
何临江到宏发电声之后,一直从事机电元器件专业的相关工作。在职称改革之前,他如果想评高级职称,只能选择机械加工专业;职称改革之后,可以选择机电元器件专业,这无疑与他的本职工作更契合、更对口。
重能力、重实绩,而不是重论文,这样的职称改革,让人才得到了更客观的评价。“企业掌握了人才评价的主动权,使企业内部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外部的人才评价体系衔接上了。”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黄焕洲说,两年来,公司已经有273位人才取得机电元器件专业职称。
评上高级工程师那年,何临江才32岁。其实,作为厦门新引进人才,他享受到的厦门人才“福利”,远不止这一项。
何临江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2018年,何临江进入宏发电声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享受20万元在站博士后人员生活补助;2021年,他又申领到了5万元厦门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接下来还可以申请区级购房补贴。公司内部也有相应激励,包括高工体检、无息贷款等。
去年底,老家河南的何临江在湖里区买下了100平方米的三居室,正式安了家。今年9月,孩子也进了小区附近的公办幼儿园就读,生活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何临江相信,留“厦”来,日子和事业还会节节高。
毕业来厦工作几个月
领到3万生活补贴
虽然已过去近一年,但徐晓敏仍记得领到3万元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时的心情。“很惊喜,刚刚工作几个月,就收到这笔不小的钱,有了存款。”在她看来,这是厦门欢迎远道而来毕业生的满满诚意和贴心关怀。
徐晓敏老家在浙江温州。去年,她从大连海事大学物流专业本科毕业,来到厦门国贸工作,担任贸易运营岗单证专员。缴交社保满3个月后,她达到了厦门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的申领条件,公司就帮她在线申请。没过多久,补贴就到账了,因为是双一流学科毕业,她领到的补贴有3万元。
徐晓敏和另一位同事一起租住在高林居住区60多平方米的两室一厅,这是公司统一申请的公租房。公司还帮忙配了家电,可以拎包入住。对去年刚毕业的徐晓敏来说,又省了一大笔开销,现在月租金只需要自己掏不到450元。租金便宜是一方面,离公司还特别近,走路上班只需要10分钟。徐晓敏说:“这样的通勤路简直太幸福了!”
如今谈及厦门,除了美丽、干净、文明的初印象,徐晓敏心中更多了一份归属感,“庆幸当时选择了厦门”。
十年之变
●启动全球引才计划
强化国际人才引育。修订实施全国首部鼓励留学人员创业法规。启动“‘i海归’留厦”全球引才计划,举办金砖创新基地人才赛道暨留学人才创新创业大赛。
十年间,每年引进留学人才从近600人增至近2000人,目前全市留学人才总量超过3.55万人,每万人常住人口留学人才数量持续名列副省级城市前列。已有千名留学人才来厦创办700多家高精尖企业,其中上市企业12家,市值超过700亿。
●职称改革经验全国推广
率先在全省增设航空维修、大数据、机电元器件等七个职称评审专业,同时也在我市九个重点产业或新兴行业开展职称改革试点工作,“航空维修产业职称评审”被列为国务院第六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职称改革以来,在这些新领域共评出高、中、初级工程师超3000人。
牵头实施《厦门市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标准》,将薪酬、岗位、实际贡献等纳入评价范畴,鼓励用人单位向人才发高薪,促进产业链创新能级提升。
●首创台湾特聘专家制度
立足地缘优势以惠引才,打造两岸人才高地。实施全国首个台湾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台湾特聘专家制度,已累计评选540名台湾特聘专家、专才。举办大陆第一个台湾专业人才对接会,并连续举办十七届,吸引超过5000多名台湾中高端人才来厦交流应聘。在全国率先实行台湾技术士证书直接匹配大陆对应职业资格证书。现有省级以上台湾青创基地22家(其中国家级7家),数量位居大陆城市前列。
●新引进毕业生补贴力度全国领先
强化基础人才引育。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城市推介与人才招聘结合,实施“百城千校万人”大招聘行动,探索“校园云招聘”“直播带策带岗”等新型招聘形式,近三年接收毕业生就业人数年均增长超过10%。
积极兑现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在全国同类城市中较早给予新引进毕业生人才最高8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力度全国领先。2017年政策出台以来已累计发放补贴8.5亿元,惠及3万余名毕业生人才。
●大力开展技能人才培养
突出职业能力建设。组织开展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十年间,培训各类劳动者142.41万人次,全市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家、省级71家,福建省3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均在厦门。截至2021年底,全市高技能人才超20万人,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5.87%,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30.86%。
●有效缓解人才在厦安居需求
营造良好人才生态环境。牵头开展高层次及骨干人才确认,构建“租售赠补”一体化人才安居保障体系,有效缓解人才在厦安居需求。
2018年以来,发放高层次人才住房补贴1.79亿元,2351名人才申购人才住房和保障性商品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