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将离弦:台湾人才“西进”抢滩的昭示 作为拥有特殊对台区位优势的经济特区,厦门在众多涉台领域都有过“先行先试”的创举。面对近年来涌现出的台湾人才 “西进”热潮,厦门自然也没有置身事外:在2006年的第十届“台交会”期间,厦门就举办了首届“台湾地区专业人才暨大学毕业生大陆就业洽谈会”,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开始了两岸人才交流的尝试性推动。 昨日,厦门又重新搭起了两岸人才交流的“金桥”,相比于去年参会双方的羞涩、观望表现,本届洽谈会从一开始就展现出和谐自然的正常招聘气氛,台湾人才直奔“意中”企业,大方地自我推荐…… 据台湾泛亚人力资源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监曾翊铭介绍,本次“登陆”求职的台湾人才中,近六成是具备多年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四成为刚踏入职场不久的 “新鲜人”,年龄层以30-45岁居多(55%),学历背景则有67%的具备大学学历,硕士以上者也有25%,这些人即使在台湾职场也具备相当竞争力;而参会招聘的行业中,高科技产业最多、机械生产制造业居次,其他包括医药、进出口贸易、传统制造、房地产、教育等,400多职位中近五成集中在行销业务、经营管理、软硬件研发和技术工程师等,职缺供求双方的契合度相当高。“这要归功于今年有针对性的会前交流匹配,也说明这个洽谈平台已经由尝试走向务实。”多年从事两岸人才服务的曾翊铭深有感触地说,“从当初的‘东引’人才到如今的人才‘西进’,这昭示着两岸人才交流已不仅是箭在弦上,而有了箭将离弦之势!” 离弦动力:两岸经济融合和人才互补的促动 不久之前,一位大陆学者到高雄参加学术交流,外出时与的士司机闲聊起来,得知那个小伙子竟然是饲料科学出身的大学生。大学毕业怎么改行开起了出租车?小伙子告诉这位纳闷的老先生,自己本来也是学以致用创办了饲料公司,后因市场因素不幸倒闭,由于再无其他专业技能,他只能暂时开车为生,“其实蛮想去大陆寻找发展空间的,毕竟农业基础雄厚,可是却找不到合适的途径”。 这个相当简单的小故事,反映的也是一个简单的真理——— “人才的流动是挡不住的,哪里有活力,人就往哪里跑。”由于台湾诸多产业近年来进入了低迷期或外移潮,大陆经济又在此时快速崛起,很多台湾人开始放眼大陆来寻求新的事业之路,出现所谓的“人才西进潮”也是很自然的。 泛亚人力2002-2006年的调查数据库显示,台湾求职者近年来赴大陆就业的意愿明显攀升,并且增长幅度逐渐加快:2004年,有意赴大陆求职的比例约占总求职人数的7%,2005年这一数据变为10%,2006年1月成长到16%,到年底时则再增为20%。调查还显示,大陆企业释出的职缺按数量比例统计,排在前列的依次为“生产制造类”、“财务会计类”、“行销业务类”和“人事行政类”,而这些职位也正是岛内就业最为困难的领域,两相比较便不难发现这种“西进潮”的原因所在。 “看看猎头公司都来大陆发展,就知道人才往哪里流了。”曾翊铭分析说,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经济融合,一些进入衰退期的台湾企业陆续“登陆”寻找“第二春”,很多岛内高科技产业、服务业也纷纷跟进,希望搭上大陆经济起飞的“直升机”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因为台湾经济开放更早,在全球经营、市场行销、现代管理方面经验丰富,就职稳定性也是传统强项,这样的台湾人才正是大陆企业迫切希望招募的,“其实‘西进’心态很简单,趁台湾人才还有优势或品牌效应,极早去大陆‘卡位’发展,否则等大陆庞大的人才群成长起来,哪里还有机会?” 离弦阻力:两岸讯息不通畅与台当局政治干扰 那位学饲料的台湾年轻人想“登陆”却无“门”可寻的例子,其实在如今的两岸间极具代表性。在昨日的洽谈会上,来自台湾的杨华盛和刘立汉没有忙着接洽用人单位,却一起来到厦门工商部门、出入境部门的现场办公台前,认真咨询起相关政策来,“听说台胞可以在厦门做个体户,我们打算来厦门创业”。杨华盛认为,“想投资一定要搞清楚啊,在台湾没有讯息管道,想了解这些根本不知道从哪找,只好自己跑来问”。 多年从事劳工研究的台湾政治大学副教授张其恒分析说,目前两岸人才交流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提供真实、丰富讯息的渠道,很多人想来大陆,却对大陆的城市、产业、政策无从了解,仅靠道听途说根本下不了“西进”决心,“所以一方面是很多统计数据显示台湾人‘西进’的强烈意愿,一方面却是滞缓不前的‘西进’行动,这种资讯供求的不平衡是重要原因之一”。 而从台湾赶来参会的台湾职业训练局顾问夏青云认为,人才流动涉及的环节很多,受影响的因素也有很多,“长期以来,很多人以为两岸薪水差异是最大障碍,也许早期是这样,但在现在,两岸为优秀人才开出的待遇几乎没差别了”,在他看来,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则是来自政治的干扰,台当局对人才流动表面上看只是不鼓励,但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压制性,“资讯不提供,你敢贸然行动?‘三通’不实现,你怎么往返两岸工作?大陆人才进不去,两岸人才怎么可能交流?”夏青云表示,因为两岸人才交流无法双向流动,最受伤害的还是台湾,持续下去台湾迟早会“失血”过多而重伤。 即使依然存在障碍,在学者、业界眼中,两岸人才交流的发展趋势还是相当不错的。夏青云说,台湾人才西进分阶段并有 “循环色彩”:最早来大陆发展的是个人和中小企业,随后是大企业接踵而至,台籍干部、技术人员跟进,然后是专业人才独立“登陆”、脱“台”发展,最新的则是“台创人员”,即工业设计、行销策划和动漫研发等高含金量的创意人才。夏青云说,早期台湾人才“登陆”时,朋友会追问,“什么时候才会期满回来?”现在台湾人“西进”时,朋友问的则是,“你还要回台湾吗?”随着两岸形势的此消彼长,台湾人不仅原有的“登陆”心态大有改观,也逐渐将这条“西进”路走成了一种趋势、一种风景…… 导报记者 刘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