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新词叫“副业刚需”。最近一段时间网上对此有种直白的解释,说搞副业是“30岁后成年人该有的自觉”。(9月18日《中国青年报》)
一些搞副业的人自称“两栖青年”,强调他们和前两年流行的“斜杠青年”大不一样。“斜杠青年”拥有一份稳定的主业,更强调主副业的主次感、平衡感;“两栖青年”不满意单一职业的工作模式,拥有多重、平行的职业,这么看起来,“两栖青年”貌似更多能更强悍,获得更多收入、更多羡慕也就理所当然。
诚然,主业做得顺顺利利,还能在业余时间发展一份副业,既有一份稳定的主业收入,还能有副业的“小确幸”,那当然很爽。那些身兼二职,横跨两行业,还能风生水起的人早被奉为成功人士,成为不少人效仿、热捧的“偶像”。于是更多的人投进来,期望职业“B计划”不仅能给他带来高于主业收入数倍的真金白银,还能稳坐“两栖市场”,笑看风云。
有关数据被反复引用:比如有人说目前国内“两栖青年”超过8000万人,其中24-28岁人群占比达到一半;然而,该数据来自何处,是否真实权威,鲜有人打个问号。要知道真正主业成功的人都是忙忙碌碌,加班加点的,如果副业收入能够超出主业,那是主业太闲散,还是主人公太“超能”?否则如果每天忙到凌晨两三点,早上顶着熊猫眼再去上班,这样的副业,是得还是失?
无论是“副业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硬性需求”,还是“你长大了,该找一份副业了”都是在贩卖职业焦虑,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那种厉声恐吓不同,“坐在你对面的同事,下班后可能是某某店的小姐姐”,“副业刚需”用一种“吴侬软语”絮絮叨叨,唤起“寻找一份副业”的当务之急,以及被时代抛弃的扎心恐慌。
最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两栖青年”,搞副业的原因很简单:提高收入。而真正在大力鼓吹“副业刚需”的人其实也与收入紧密相关:要么用“惊悚”的标题如“实现副业收入多少万”来吸引你点击他的文章,而点击率与曝光率早已可以转换为“现金流量”;要么,会神神秘秘、欲语还休地告诉你什么副业可以轻松赚大钱,“想知道就来听老师的课,99元优惠价,名额有限哦”,你若轻信,就已经为“副业刚需”交了学费,帮助他人成就了“副业”。
当今世界,物质丰富,思想多元,百舸争流。而认清目标,准确定位,拥有健康的身体、理性的思维以及笑对各种得失苦乐的坚毅,才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真正“刚需”。
一言以蔽之,“副业成为刚需”听听可以,适当参考也行,但太认真的话你就先输了。